此地空余黄鹤楼 —— 三角地菜场浮沉记
《管子·小匡》云:「处商必就市井」。
市井即买卖货物之场所,张守节撰《史记正义》释:「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贷卖,故言市井也」。中国传统社会有组织的集市多于露天择地而设。一如开埠之前,上海城厢内外并无菜场,只有肉铺、鱼行和鸡鸭行,买卖蔬菜或者在沿浦码头交易,或者由农夫、小贩肩挑车运,穿街走巷售给居民(史梅定《追忆——近代上海图史》)。
十九世纪中叶,小刀会起义导致大量华人逃到租界避祸,之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更使租界内涌入了不计其数来自江浙地区的难民。毕竟民以食为天,于是在洋泾浜边的宁兴街(今宁海东路)一带逐渐形成菜市(《上海副食品商业志》)。咸丰五年,英、美租界2万余人,同治四年增至9万余人,同期,法租界约净增4万余人(《上海通志·第一册》)。人口激增所带来的城市管理问题日趋严重,菜贩随意占道摆摊、当街叫卖的现状令租界当局头痛不堪。
1864年,英国地产商汉璧礼和法国神父博尔德里联合向法租界公董局申请在宁兴街新建一个菜市场,命名为中央菜市场。虽然只是在空地上搭建一个大棚,却是按照西方近代城市的市政管理模式而辟建的,菜贩纳捐后给予固定摊位,否则予以取缔,同时制定菜贩租用摊位的收费标准(唐艳香《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然而中央菜市场经营管理不善,开张短短三个月便关门大吉。
- 清末时期虹口市场繁荣景象
- 清末民初虹口市场一隅
尔后在英美公共租界内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室内菜场,有富绅杨子京先后捐资搭建的东荒场菜场(现南京路五福弄附近)、西荒场菜场(现南京路贵州路附近)。后者经由工部局修葺为石柱铁皮棚,被时人俗称为铁房子菜场,光绪十年又改建成水泥结构建筑,即为南京路菜场。南京路菜场的管理模式已近现代化,只是「鱼、肉等类食品在室内出售,蔬菜则仍然在露天出售」(《上海租界志》)。
直至1892年,工部局出资两万五千两在虹口三角地搭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大型室内菜场——虹口市场(Hongkew Market),中国才拥有了第一个真正有别于传统集市的现代性综合类室内菜市场。虹口市场也被当地居民称作三角地菜场。
三角地位于汉璧礼路(今汉阳路)、文监师路(今塘沽路)、密勒路(今峨嵋路)三条路交叉形成的三角区域,早先由英国商人在此建有名为飞龙岛的游乐场,停业后被流动商贩占地设摊,渐次自发成为一片露天市场。
工部局将三角地征收并建成专门的虹口市场后,以整套西方现代投资、经营、管理模式对其进行运作,通过公权力施加影响,每月向菜贩收取摊位租金,并从中收税获利,与此同时也担负起修建、管理和维护菜市场、治理城市、服务市民的职责(葛红兵《租界时期上海菜场的文化规训与视觉整饬》)。
起初三角地菜场为砖木结构,瓦坡顶,地面开有纵横交错的排水沟,四周没有围墙,便于货物运输和人员进出。市场内可容700个摊位供菜贩经营,其中不仅有华人,还有日本、俄国等国籍商贩,三角地自此亦成为上海知名地标。1904年出版的第一本针对上海的城市导游手册《Shanghai: A Handbook for Travellers and Residents》,将此地描述为:
「早上6点至9点,绝对不可错过的中国市集生动场面。」
(should not be missed on any account for lively scenes of Chinese marketing, between 6 and 9 a.m.)
1913年1月至1914年9月,因原木结构市场已老化不堪使用,当局遂拆除并改建为占地6000余平米的二层(部分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乃当时沪上规模最大的室内菜场,各式摊位最多时曾达1500多个。「造成西式大楼房,聚作洋场作卖场,蔬果荤腥分位置,双梯上下万人忙」(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是当时文人对三角地菜场繁荣交易画面的侧写。
1928至1936年间,工部局有计划地对包括三角地菜场在内的16座室内菜场进行了扩建、拆除新建、更新设施等工作。另外还根据对虹口市场及新闸市场鲜鱼禽肉果蔬的售卖尺度之调研,得出标准化结论,确立了单个摊位的尺寸大小,写入菜场章程(朱晓明《建造本源——原上海工部局舟山路菜场建筑比较研究》),以资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空间利用率。
改建后的三角地菜场被誉为「远东第一大菜场」,底层主要为蔬菜和花木、竹器市场,二层经营各类荤素副食品、罐头食品以及牛羊肉批发业务,三层为点心摊,供应各式早点(宗晓《漫说三角地》)。海派作家林微音曾在《虹口小菜场》一文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当时人们在菜场的工作生活状态:
「天在亮起来了,可是在虹口小菜场中,在有灯的地方,灯反在充分地照耀着……从四周的别的摊漏过来的微弱的光工作着:有的在割着一只猪的腿,有的在锯着一匹牛的肋……来购备小菜的人也已在陆续地前来。可是虽然来得似乎有些急忙,来了却又似乎很安闲……还有更安闲的人是在三楼……天亮了,小菜场中的灯也全已熄了,购备菜的人也在开始购备菜了……万国商团的卡车也到了,从车上跳下了两三个人,去选取他们所要的,继而来了西洋的主妇和日本的厨女。最后是中国的女佣,有的还随同她们的太大们在一起。于是虹口小菜场到了它的一天的最高点。」
二战前,旅居虹口的日本民众大多数住改建的日本式住宅,在三角地市场购买从长崎运来的新鲜鱼和蔬菜,过着与日本国内同样的生活(高纲博文《上海日本侨民社会的形成、组织及其经济「权益」》)。自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强占公共租界,虹口市场被改称「麦盖岛」(Market音译),直至抗战胜利之后方才恢复三角地菜场之名。
上海解放后,三角地菜场的规模仍是上海四大室内菜场之首(其后为长寿支路菜场、巨鹿路菜场和陕西北路菜场)。1958年组成合作菜场,实行全场统一核算。1994年因市政改造拆除,现为40层高的宝钢旗下宝矿国际大厦,而「三角地」之名得以保留并成立「三角地菜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从此,去三角地菜场买菜便成为上海老人口口相传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