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之不可能获诺贝尔奖

身为中医学生,写下如此题目自是十分「艰难」。这无异于怀里揣着一个宝贝,却对别人讲是一堆废铁而已。

中医,我国璀璨国宝,数千年历史。

西医,近代科学产物,时至今日发展速度令人诧异。

当世界交流日趋频频,两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在中原这块曾经包容无数文明的土地上,自然会产生激烈碰撞。

即使拥有深厚底蕴的传统中医,也不得不在这场较量中向年轻者妥协——「中医好,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更好」。诚然,近代西医发展与成就与中医确是不可同日而语。幸而,历史的积淀才不至于使传统瑰宝输得一败涂地。

一件举世的荣誉往往有可能带动某一领域全新的活力,以及崭新的发展契机。当今世界科学界的盛飨——诺贝尔奖,便是全球科学家拼搏终生的目标。中医的发展、前途、出路,已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责任,更要让世界了解它。于是,诺贝尔奖或许可称作其一出路。

然而,未必身家底子厚势便能获得相应的待遇。以史为鉴,可以明理,笔者特地对1901年至今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情况作一粗略统计并制成表格。

从表中探知,中医最可能获得成功之处的「治病、制药」方面,百余年来除了上世纪中叶出现过一次获奖高峰,之前之后均是寥寥。在现今医学界面临攻克各类顽疾,「中医能否治疗癌症」、「中医能否治愈艾滋病」却成了能否「救活中医」的重中之重。

中医是宏观科学,西医是微观科学。这一说法看来不假,中医以人体全域为研究对象,头痛可能医脚,足疾或许治掌;而西医往往对某个部位,某个器官,以至于某个细胞进行探索。西医寻求的是高度统一的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致规律、原理,中医却因其复杂多样性——非典期间某一名老中医针对两百多名病人开出几乎一人一贴的药方,而治愈率极高——难以为人研究,更难进入世界级的科学殿堂!

从诺氏奖看,情况莫不是如此,甚至于不得不特别划出「微观物质结构研究」以单独统计。虽然在另两项「生理机能、原理及其应用」和「疾病原理」,本来若能加强中医对人体五行、阴阳调和的研究,对古典医籍的研读和创新——毕竟前人为我们所做的足够多了,在世界医学界大概还能有一鸣惊人的出头之日。

然而现实,据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中医医生有27.6万,而至2004年,依旧是27万人。同期,西医医生由8.7万人「猛增」至157万!全国医务工作人员570万,中医药工作人员仅占约50万人。(《南方周末》2005.4.14 B14版)可怜的祖国中医事业。在经济效益,竞争激烈的科研竞赛等等方面,不得不面对政策天平绝对性地向西医方向倾斜这一现实。

本尚不能以「质」相较量的年代,却不公平的被「量」野蛮地划衡了所处的地位。尚且不论与现今科学角度,中医究竟有无角逐诺氏奖的实力,就政府支持之方面,便已后天性地丧失了任何优势。

自家都不尊重自家的东西,又何来外人对其重视之理呢?!故作「中医不能获诺贝尔奖」一叹!再叹!长叹!

Typewritings @ Friday, April 29th,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