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歌舞赛繁华,沪江粤声不夜天
—— 粤剧在上海发源考
粤剧,或称广东戏,与京戏本属同源,源自陕西的西皮二黄。清初佛山一带的本地戏班便已颇具规模,至晚清则发展为表演方式自成一脉、极具岭南特色的大型地方戏种。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降,大批粤人跟随外商洋行来沪谋生。游子离家千万里,最是乡音解乡愁。据考,同治十一年(1862年),「童伶上元班」作为第一个来到上海的广东戏班,在大马路(今南京路)富春茶园演出(姜斌《旧上海的广东戏》),此后各路戏班名角亦相继抵沪献艺。「最早的戏馆统称茶园,是朋友聚会喝茶谈话的地方。看戏不过是附带性质的。当年的戏馆不卖门票,只收茶钱」(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彼时京戏已成世人追逐的风尚,昆曲、徽剧等日渐式微,至于上海本地人几乎不会去看的粤剧,更是只能依附于茶馆食肆进行表演,没有专门的戏台之说。
夏夜思
窗前寸雨渐西檐,月下茕梧影碎帘。
挑尽寒灯更露重,几生晓梦几声弦。
一个名字,两种宿命
天津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开埠城市之一,虽然背负着无奈的民族屈辱史,却也因此迅速引入了西方先进文明,尤以教育发展受益颇多。伴随着大批传教士来华,各种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鳞次栉比开办,中国第一所综合大学北洋大学便发轫于斯。
这是一张1909年9月16日天津寄本埠德国租界内教会学校的明信片。背面描绘河边居民人家和寺庙,无甚特别,即便是今天的偏远乡郊也能见到这般风土。图片下款「爸爸寄给Gerard」(From Papa to Gerard)。
日本的年贺状文化
拜年送帖始于唐朝,盛于宋代,至明清则几近泛滥。现代邮政发展以降,无论达官或是庶民,春节寄出一张小小贺年卡片代替亲自登门投谒送帖,实在是方便之极。拜年贺卡在日本便称为年贺状。
日本自明治维新施行阳历历法后,对春节这种传统节日就不再感冒,直接过上了西方元旦。但是又只学个皮毛,没有彻底革命成功。所以新年送拜年帖和生肖纪年这两项从中国流传过去的文化习俗还是继承了下来。
下图是昭和八年(1933年),日本神户须磨的井内君寄给兵库县的基友吉野君的年贺状。当年也是生肖鸡年,所以寄件人在明信片正面手绘了一只大公鸡脑袋应景。